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
[宋]辛弃疾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1、文学、文化知识:
1.辛弃疾,字幼安,号稼轩。南宋词人,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,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,富有爱国情感。初中阶段大家还学过他的作品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。
2.选自《稼轩长短句》。丑奴儿为词牌名,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。(以下内容作为知道即可)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、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。他在带湖居住期间,闲游于博山道中,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。眼看国事日非,自己没有办法,一腔愁绪没办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
2、要紧注解:
1.少年:指年轻的时候。
2.层楼:高楼。
3.不识:不懂,不了解什么是。
4.强说愁:无愁而勉强说愁。强:勉强地,硬要。
5.识尽:尝够,深深了解。
6.欲说还休:想说而终于没说。
7.却道天凉好个秋: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季啊。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。
3、要紧语句理解及主旨:
1. 词的上片,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,气壮如山,不知愁苦。
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。
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:前一个爱上层楼,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哀愁,所以喜欢登楼赏玩;后一个爱上层楼,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,即由于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,于是故作深沉,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。这一叠句的运用,把两个不一样的层次联系起来,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。
2. 词的下片,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,饱尝忧患,满腹抑郁、深沉的愁苦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这里的尽字,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历程,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。
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,仍然使用叠句形式: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,过去年少轻狂,故作深沉,现在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。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。由于,作者胸中的哀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,而是忧国伤时之愁。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状况下,作者不便直说,只得转而言天气,天凉好个秋,这句结尾表面洒脱,实则内心沉重,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。
3.辛弃疾的这首词,以愁字贯穿全篇,通过少年和而今,无愁和有愁的对比,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、报国无门的痛苦,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。
4、习题:
1.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 (2分)
2.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(2分)
A.丑奴儿是词的标题,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。
B.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,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经历。
C.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,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,纯真无邪烂漫的时光。
D.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,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。
(答案:
1.无愁而勉强说愁 2.D 剖析: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,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;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经历,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、报国无门的痛苦,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;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。)
1.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(2分)
2.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2分)
A.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,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,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哀愁,所以喜欢登楼赏玩。
B.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,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,即由于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,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状况下,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。
C.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,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,现在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。
D.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,表现作者积极乐观,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。
(答案:
1.想说而最后没说 2.D 剖析: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,实则沉重,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。)
1.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,大家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(2分)
2.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(2分)
A.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,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,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。
B.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,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,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。
C.全词以愁字贯穿,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、程度、意境上是相同的。
D.全词通过少年、而今,无愁、有愁的对比,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。
(答案:
1.辛弃疾;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 2.C 剖析: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;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,报国无门的忧愁。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、程度更深、意境更深远。)